动态资讯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联盟动态

未来可期:干细胞让脑卒中可防可治

2024-12-30

国人大多“谈癌色变”,但其实有一种疾病,其发病人数和致死人数都远远超过癌症。

今年8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联合发布了《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3 概要》,据推算我国心血管病(CVD)现患人数3.3亿,死亡人数约400万。

在我国城乡居民疾病死亡构成比中,心血管病占首位,2021年分别占农村、城市死因的48.98%和47.35%;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①CVD是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的“第一大杀手”。

微信截图_20241230165023.jpg

在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主要包括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在我国人群中快速增长,已占心血管病死亡的60%以上,②而脑卒中是致残率极高的动粥病。

其实动脉粥样硬化是可以通过干细胞技术早期干预,从而降低病发风险的!

干细胞移植可减轻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血管炎症,主要影响动脉内膜,导致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该病变不仅影响血管的通畅性,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梗塞和脑卒中。

在传统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之外,干细胞疗法以其独特的再生修复潜力,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间充质干细胞(MSCs)作为研究广泛的干细胞类型,不仅具有自我复制能力,还能分化成多种细胞类型,并通过旁分泌作用释放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促进血管新生,减轻炎症反应,逆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有效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关研究

2020年,日本一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动脉硬化及抗衰老应用潜力: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文章。

微信截图_20241230165040.jpg

在这项研究中,共有78例患者接受了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回输治疗。结果显示,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残余样颗粒(RLP)胆固醇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且未观察到与治疗直接相关的不良反应或毒性。这一成果为干细胞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有力的临床证据③。

一位56岁男性患者在接受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前3个月和后6个月的颈总动脉IMT显示,治疗后近4个月,IMT从1.7 mm下降到1.1 mm。作者认为,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减少炎症介质的产生,同时对动脉损伤部对组织进行再生和修复③。

微信截图_20241230165055.jpg

既然干细胞那么好,医院为啥还没开始广泛使用呢?

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

我国已开展的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研究有很多,离患者使用确实尚需时日,但富含间充质干细胞的自体SVF移植治疗急性自发性脑卒中已经通过北京市医保,医院已经可以合规使用。

2021年9月,瑞思坦生物与北京天坛医院合作开展“自体SVF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曹勇教授主持,统筹外科手术及整体治疗方案,瑞思坦生物提供自体SVF技术,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开辟全新路径。

相关研究

2022年1月10日,患者赵某脑出血术后仍处于意识昏迷状态,GCS评分3T分(E2+M1+T),四肢肌力I级,根据医生的建议,家属最终选择自体SVF治疗。经自体SVF治疗2月后,意识较前期有所好转,似有微弱意识,GCS评分9T分(E4+M5+T),右上肢肌力II级,右下肢肌力III级,左上肢肌力II级,左下肢肌力III级,患者在接受SVF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注:GCS评分指的是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估,其中有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轻度昏迷:13分到14分;中度昏迷:9分到12分;重度昏迷:3分到8分。)

曹勇教授表示,该患者在接受自体SVF治疗的两个月内,已从重度昏迷到有微弱意识,肢体运动方面也有所好转,这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讲,是良性突破性的进展,同时也证实了该技术将会为更多脑出血及其后遗症患者带来更多治愈可能!

2023年9月,该项目通过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审批,进入北京市医保收费目录(京医保发〔2023〕14号)④,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微信截图_20241230165107.jpg

该文件在“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网”可以查到。

动粥病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是第一致死人数的慢性病,我们就应该像爱护容貌与肌肤一样,学会呵护、关爱我们的血管,别等病发后追悔莫及!

参考文献:

①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7): 625-660. DOI: 10.3969/j.issn.1000-3614.2024.07.001

②ZhaoD, LiuJ, WangM, et al. Epidemiolog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current features and implications[J]. Nat Rev Cardiol, 2019, 16(4):203-212. DOI: 10.1038/s41569-018-0119-4.

③Premer C, Blum A, Bellio MA, Schulman IH, Hurwitz BE, Parker M, Dermarkarian CR, DiFede DL, Balkan W, Khan A, Hare JM. Allogene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store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heart failure by stim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BioMedicine. 2015;2(5):467–75.

https://ybj.beijing.gov.cn/zwgk/2024zcwj/202406/t20240620_3721791.html